編者按:五年多來,聚焦“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綠色發展”主題,郴州肩負使命奮勇探索,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示范區,推動企業和項目向“新”而行,向“高”攀升。如今,有了哪些可觀成果?有著怎樣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紅網時刻新聞開設《向“新”而行 向“高”攀升》專題報道,下設《郴水更“清”城》《有色更“出色”》兩個欄目,聚焦郴州以科技創新為突破,開展水環境治理、有色金屬新材料升級主題為內容報道,全面梳理郴州創新路徑,展示創新成果和創新效用,以期為湖南、全國提供可借鑒的可持續發展經驗。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胡用梅 通訊員 羅海勤 郴州報道
上個世紀90年代末,當市場經濟的大潮滾滾而來,身處其中的萬千老牌國企猶如一個個泳者,有的因“體力不支”被淹沒在洪流中,有的搶抓機遇順流奮進,最終成功上岸,成為佼佼者。
位于北湖區下湄橋的企業郴州湘南麻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湘南麻業)就是后者。湘南麻業的前身是原國家二級企業——郴州黃麻紡織廠。歷經破產重組和改制重組兩次波折后,湘南麻業在董事長陳平南先生的帶領下,現已發展成為國內黃麻紡織行業龍頭企業,也是郴州老國企復活的成功典范之一。
黃麻纖維又名 “金色纖維”,是世界上僅次于棉花的第二大天然纖維來源。其纖維質地柔軟,可再生、易降解,是麻紡工業的重要原料,也是理想的環保材料。
可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昂的種植勞動力成本以及相關技術設備的滯后,導致黃麻纖維日漸被易于大規模生產且更為美觀的化學纖維所取代。
為傳承老手藝、助力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和“雙碳”發展目標,湘南麻業選擇堅持走小眾特色路線——以制造、加工、研發麻制品為主業,走綠色環保之路,致力于研發以黃麻纖維為原材料的環保非織造布。
湘南麻業展廳內的麻制品。
近年來,北湖區科工局不斷深化企業培育,積極推進企業核心關鍵技術自主研發工作。2023年,湘南麻業聯合湖南工程學院、湖南省湘南黃麻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申報的“黃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平臺,獲得郴州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省級專項資金支持100萬元,開展黃麻纖維新材料開發技術攻關。
黃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由郴州湘南麻業有限公司牽頭,聯合湖南工程學院及湖南省湘南黃麻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中心主要開展黃麻纖維新材料開發、黃麻纖維功能性板材研發、竹麻纖維復合/混紡產品研發、黃麻廢棄纖維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和黃麻纖維抗氧化色變研究。
黃麻纖維新材料開發,首先要攻克的是原料各組分的確定。為了篩選又環保又能與黃麻纖維結合成膜的原料,湘南麻業總工程師、湖南省湘南黃麻科技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友清表示,前期做了很多工藝適配性實驗和方案優化,最終在福建一家企業找到了合適的原料——聚乳酸纖維(PLA與PBAT雙組分皮芯結構纖維)。
聚乳酸纖維,是由碳水化合物富集的農作物,如玉米、甜菜、木薯等的淀粉水解糖化,再經乳酸發酵后聚合拉絲而成,又稱為“玉米纖維”。可被完全降解,可實現完全自然循環,是環保型化學合成纖維材料。
“黃麻纖維環保新材料制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其次要攻克的是生產過程的工藝技術和裝備技術。該非織造布既要滿足市場使用性能,又適應市場價格。而黃麻因自身特性,產品要做成低克重、高效能并不容易,這是工業生產要突破的技術。尤其是工藝技術(如在線的熱壓和水冷溫度、壓力、速度等)方案優化,以及后續產品(超聲波一體成袋)適應技術的突破。研發團隊通過多年的實驗研究,最終攻克了所有難題。
“我們將黃麻和聚乳酸兩者混合之后,經過熱壓和水冷成膜處理,不添加任何膠水,加工過程也是環保的,產品出來也是環保的,這在全國是首家獨創的。從裝備技術到工藝技術得到一個根本性解決。”黃友清說。
公司最新設計生產的可降解黃麻無紡布袋。
目前,已取得9項知識產權和1項標準規范,其中發明專利7項,論文2篇。最新設計生產的可降解黃麻無紡布袋可用于超市購物袋,現已逐步推向市場。
相比傳統的化學纖維購物袋,這種可降解黃麻無紡布袋成本會稍微高一些。黃友清說,接下來會繼續優化工藝,降低成本。同時也會利用這種材質,開發出取代杜邦紙類的建材、家裝類產品如墻紙、隔熱材料等。還有農林領域如育秧膜、農用地膜、植樹袋等產品。
湘南麻業獲得榮譽無數。
“因這種黃麻纖維有良好的抗震幅性,我們將在新材料技術方面做進一步研究,走新材料路線,特別是交通軌道、汽車、民用飛機等內飾構件和無人機的外殼以及電子元件載體。”黃友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