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自然”公眾號刊發的關于青海玉樹嘉塘草原部分區域的綠色塑料薄膜圖片。圖/西南自然
近日,有環保志愿者舉報稱,在青海玉樹嘉塘草原調研時發現大量綠色塑料薄膜(無紡布),已被風化成碎片,污染面積大于634個標準籃球場的面積。
嘉塘草原位于巴顏喀拉山南麓,所處地段平均海拔4200米,屬于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這里不僅生活著白唇鹿、藏原羚,藏野驢等食草動物,2022年1月還首次記錄到了荒漠貓、兔猻、猞猁三種貓科動物,以及藏狐、赤狐、狼三種犬科動物。這里還是青藏高原上黑頸鶴的中轉站。最近,有約370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頸鶴在這里停歇。
無紡布在草原治理中有保水、保溫、防水土流失等作用,但如果不能及時回收、無法降解的情況下,將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污染地是否在公益項目范圍里?
針對青海玉樹嘉塘草原塑料薄膜污染問題,前述志愿者描述說,“這些大小塑料碎片在草原上擴散,慢慢變成塑料顆粒,肆意闖進三江的源頭活水中,闖進鼠兔的血液里、闖進牦牛的胃里……”志愿者還指稱,污染地疑似螞蟻森林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下稱“山水中心”)在當地合作的公益項目“螞蟻森林嘉塘保護地”。
這兩家機構很快發表聲明。山水中心稱,被質疑的無紡布污染地塊,不在螞蟻森林嘉塘保護地的范圍內,也不是其所執行開展的草原恢復項目,并貼出其嘉塘草原恢復項目2023年4月的實地照片。
山水中心方面承認,2022年對嘉塘草原恢復項目選擇了多種恢復方式,在4個社的共計約20畝的草場做了用無紡布覆蓋的對照試驗,于1個半月試驗完成種子萌發后撤除,完整回收的所有無紡布被運往縣垃圾填埋場處理,并未造成無紡布破碎以及在恢復區域風化未處理的現象。
與此同時,螞蟻森林在其官微發出山水中心4月實地勘查照片回應:經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確認及現場勘查,無紡布地塊不屬于螞蟻森林嘉塘保護地項目地塊,與螞蟻森林公益項目無關。螞蟻森林嘉塘保護地位于稱多縣珍秦二村,是嘉塘草原的一部分,占地約160平方公里,主要開展野生動物保護監測、防盜獵、生態保護等保護項目。
稱多縣自然資源局負責人向《中國慈善家》證實,被無紡布污染地區確實不屬于螞蟻森林嘉塘保護地。但這位負責人同時表示,“我們對這個公益項目的具體情況不了解。”
那么,環保志愿者為何斷定污染區域屬于螞蟻森林嘉塘保護地?“從我們航拍的地圖上看到,污染地離五村、十一村只有幾公里,而山水中心多次提到在五村和十一村種草,他們之前也多次宣傳螞蟻森林嘉塘保護地項目。我們訪問了當地的村民,村民告訴我們這個無紡布項目是山水中心和政府一起弄的。”志愿者告訴《中國慈善家》。
螞蟻森林工作人員對《中國慈善家》表示,螞蟻森林和山水中心在嘉塘是有合作的保護地項目,但不是出現無紡布污染的那塊地。“山水中心也會和很多機構合作,承包很多地塊,有可能種草,也可能種樹,還可能是保護野生動物等。螞蟻森林嘉塘保護地項目主要是保護當地野生動物,包括監測、防盜。”
2023年4月,螞蟻森林拍攝的嘉塘草原恢復項目地實地照片。圖/螞蟻森林
污染地為黑土灘項目
4月26日,稱多縣自然資源局向《中國慈善家》證實,志愿者質疑的污染地是黑土灘綜合治理項目。
稱多縣發改局也向《中國慈善家》核實,志愿者提出質疑的環保項目是當地政府實施的項目,并非公益項目。
黑土灘是三江源地區特有的一種草地退化后期的狀態。當原生的草地失去了它的草皮層后,土壤裸露出來,由于有機質豐富而呈現出較深的顏色,故稱為黑土灘。
據了解,稱多縣黑土灘綜合治理項目共有19個標段,治理面積達16萬畝,總投資4800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黃河專項投資3840萬元,省級配套480萬元,縣級配套480萬元,輻射稱多縣域內扎朵鎮、清水河鎮、尕朵鄉、珍秦鎮等地,項目由縣自然資源局實施。
稱多縣方面表示,縣委縣政府曾多次派人赴京并邀請相關專家學者來到稱多縣實地考察,最終敲定了通過圍欄、滅鼠、耙地、播種、覆蓋等人工干預措施,在黑土灘以有害生物防治+免耕補播(或人工草地建植)、披堿草和星星草等多年生牧草混播的方式進行治理。
青海省公共資源網上的招標信息顯示,2022年6月29日,稱多縣自然資源局對該縣黑土灘綜合治理項目-無紡布采購公開招標,項目投資總額480萬元,采購無紡布及施工26152余畝。“采購參數及要求”一欄信息顯示,覆蓋無紡布保水保溫防水土流失,無紡布應滿足易風化、污染指數低等特性。
稱多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志愿者發現大量綠色塑料薄膜的地方是該局于2022年8月實施的黑土灘綜合治理項目,這個項目采用的是可降解的無紡布,項目方案是經過專家論證和評審的。
“最近這個地區的持續大風和低溫天氣,造成可降解無紡布碎片的堆積,前兩天我們接到反映后,派工作組對其進行了清理,已經清理完了。”上述負責人說。
嘉塘草原上的野驢群。圖/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朽木有羽
無紡布是否可以降解?
從志愿者在今年3月份拍到的圖片中不難看出,污染區域的無紡布已經碎片化,隨風飄浮,散落一地。而稱多縣自然資源局負責人對《中國慈善家》表示,“那個區域的無紡布降解率達到90%。”
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非織造材料專業委員會會長向陽在接受《中國慈善家》采訪時表示,“無紡布”其實并不是“布”,規范的名稱是“非織造布”。對于市場上大部分產品而言,生產的三大纖維為聚丙烯(占總數的63%)、聚酯和粘膠纖維,還有丙烯酸纖維、聚酰胺等,這些材料也是合成塑料的主要聚合物成分,其實質仍為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在自然環境中,其降解過程和傳統塑料袋一樣緩慢。
“所謂的降解,是在自然條件下,變成水和二氧化碳,融入大自然中。要在自然條件下實現降解,必須是天然纖維做成的無紡布,它的生產成本要比非天然纖維制品高很多,大面積使用幾乎無法承受。”向陽說,目前市面上的無紡布大部分都是用有機合成材料制成,在自然條件下根本無法降解,只能崩解(把大塑料變成小塑料、再變成塑料顆粒)。
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劉華指出,一些所謂的“可降解”無紡布必須在環境受控的大型堆肥設施中才能實現降解,而在自然環境下實現降解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可降解’涉及的塑料品類、涵蓋的技術指標以及材料本身比較龐雜,不同材料制成的無紡布降解的條件不一樣。以可降解材料聚乳酸(pla)為例,成本相對較低,在自然環境下也很難降解,它需要在工業化堆肥的條件下,達到一定的時間才有可能降解。”劉華說。
劉華指出,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降解的條件比工業化堆肥更差。在光照時間長、紫外線強的自然條件下,無紡布更容易破碎,給回收造成極大難度,會對環境造成危害。
作者:溫如軍
圖片編輯:張旭
值班編輯:萬小軍